逸事.雜文 > 五趾抓地上彎弓 伍金撰

五趾抓地上彎弓 伍金撰

 2002年王壯弘老師在《武當》雜誌發表了《“四兩撥千斤”還是“四兩拔千斤”》一文,為「四兩拔千斤」這句說話撥亂反正。文章由點校《太極拳經歌訣》第一首開始,依沈壽點校本《太極拳譜》,第一首原詩是:

順項貫頂兩膀鬆,束烈下氣把襠撑,胃音開勁兩捶爭,五指抓地上彎弓。

王師以為「束烈」是「束斂」;「胃音」是「胸背」之誤(詳見本網頁「著作簡介欄」《四兩拔千斤》原文)。故此詩應是:

順項貫頂兩膀鬆,束斂下氣把襠撑,胸背開勁兩捶爭,五趾抓地上彎弓。

『余以爲這些小小的謬誤於太極拳實也非關宏旨』,對王師來說,這是小菜一碟,所以只略為解釋這首七言絕句,『就是“虛領頂勁,鬆肩沉肘,氣沉丹田,開胯擴膝,涵胸拔背,似鬆非鬆,五趾貼地,脚心鬆空”』,而把討論重點放在文章後面的「四兩拔千斤」上!其實「五趾抓地上彎弓」頗不容易明白!

「抓地」給人的感覺是「用力去抓」!王氏水性太極拳「用意不用力」,所以絕對不能用力,一點點也不可以!「抓」古字為「爪」,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覆手曰爪」。傳統用手「抓」飯吃的民族如印度、菲律賓,都知道續隻手指順時針合攏,五指旋轉一合、肘一沉,帶汁散開的飯粒也能一抓而起,不必用力。這「順序合攏而起的五指」,是為「抓」。人們習慣用手指,五指順序合攏「抓」飯不難,但用五趾「抓地」(即王師所說的「五趾貼地」)卻要加以練習才能自如!最重要的,是「五趾抓地」順從體重下降至地面再反上之勢,順勢而起,這是太極拳「用意不用力」的核心!

王師說「順項貫頂兩膀鬆,束斂下氣把襠撑」即是「虛領頂勁,鬆肩沉肘,氣沉丹田,開胯擴膝」。「太極」的內容是「陰陽五行」,簡單地說,陰陽五行是「能量下降含蓄、再上升發放」的動態循環規律,能「虛領頂勁,鬆肩沉肘」,則全身重量自然下沉到腳底;「五趾抓地,脚心鬆空」則重量能由腳底反升。反升時「開胯擴膝」鬆開下肢,重量才可到達「丹田」。這是「氣沉丹田」的含義,「氣」先下降至地面再上升到丹田。這裏的「氣」,可理解為「重量的能量作用」。

王師用「涵胸拔背」解釋「胸背開勁兩捶爭」。武派郝少如先生說「一身具備五張弓」(郝少如《武式太極拳》),用「弓」來描述身體與四肢在太極拳所起的作用;陳家溝陳鑫先生亦說「上下四旁扣如弓」。「上下」是「身弓」,「四旁」是兩臂加兩腿「四肢弓」。《十三勢行功心解》說「蓄勁如開弓,發勁如放箭」,「弓」的作用在蓄與發,由腳開胯擴膝上升至丹田之氣(重量的能量),可再上升至胸背,通過兩臂、兩捶放出,所謂「發勁」是也!所以「五趾抓地上彎弓」的「上彎弓」,除了王老師所說的「脚心鬆空」外,尚有「五張弓」的蓄勁與發勁含義。

「脚心鬆空」十分重要!我們用手抓飯,掌根不會貼著桌面,同理「五趾抓地」時腳跟也不著地,王老師說「腳跟著地是死根」,身體重心轉移,是利用兩腳「五趾抓地」交替轉換。重心交換時腳根著地也無不可,但不可長時間以腳跟為根,必須「脚心鬆空」,實際上是兩腳前掌不斷的交替螺旋轉動,即俗語說的「兩腳打8字」。

「五趾抓地上彎弓」所起的,是身體重量由收蓄到發放的轉換作用,重量由下沉轉換成上升十分重要。李亦畬說「胡能氣由脊發,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於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 開即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(李亦畬《五字訣 ),這是「順項貫頂兩膀鬆,束斂下氣把襠撑。胸背開勁兩捶爭」三句所起的作用。另外李氏又說「虛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。實非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」,這四句說虛實、說氣勢、說精神,實際上要以「五趾抓地上彎弓」去具體挪轉騰起,才能體現「騰挪」,重量才能由腳底反上至丹田!「順項貫頂兩膀鬆,束斂下氣把襠撑,胸背開勁兩捶爭,五趾抓地上彎弓」四句詩說操作;加上李亦畬說精神,合起來便既有心法、又有運作,相得益彰!

太極拳用重量不用力量,重量沉不下去,或者沉下的重量不能反上丹田,便無能量可用,如俗語說「丹田無氣」,是空架子!學習王氏水性太極拳必須有一個十分堅定的信念,就是「用重量、絕對不用力量」,重量可沉、可飄,飄起重量有賴「五趾抓地上彎弓」!當然,飄之前必先有沉下去的重量,沉重量由練習「順項貫頂」即「虛領頂勁」開始!

 

伍金撰

上一篇:打人如親咀 伍金撰 下一篇:太極拳的「中」與中庸之「中」 伍金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