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氏水性太極 > 晚年王壯弘老師

王壯弘老師的生平詳情,請閱本網站的「述說平生」欄,這裡祇作一些補充。

王老師自1989年由上海移居香港,日常仍忙於書畫碑帖的鑑定工作,唯抽閒在香港傳授太極拳。先在香港太極總會教授,稍後在上環文娛中心開班,又應某政府大部門高層員工邀請設課。後來學生日多,上環文娛中心地方不敷應用,遂每周日晨早在香港公園、每周三、周五晚在香港中環遮打花園,為學生指點講解太極拳要義。其後王師寓所由香港上環遷至九龍尖沙咀,授拳地點也改在九龍公園,直至辭世。

九十年代中期,王師繼續教授太極拳,學生眾多,遠道前來拜會請教的也不少。這時王老師開始謝絕書畫碑帖鑑定的繁重工作,開始靜下心來練字。王師早通法書筆法,唯尚需時間勤練,以期筆法內化至下意識,才能下筆如神,不思而行。用功一年多,漸熟正腕運筆,感受到董其昌所說:「予學書三十年,悟得書法,而不能實證者,在自起自倒、自收自束處耳。過此關,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。」。「自起自倒」將證,王師心中大喜,每日用功極勤。嘗謂加我一、兩年時間,便可以純熟的法書作品示人,然後再慢慢向世人解釋筆法要義。

王壯弘老師楷書作品

可惜在2000年時,王老師輕度中風,日常生活無大礙,太極拳比之病前更能「無力打有力」,祇是右手發麻,不能細緻動作,連日常寫字通訊也有困難,不得不放棄書法。王老師曾答應乃師沈尹默先生承傳法書筆法,(請參閱本網站「王老師的法書筆法欄」),成功在望之際而功虧一簣,王師祇能無奈興嘆!

世事無絕對,失之東隅、收之桑榆。王老師中風之後,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,否則右邊身體發麻,十分難受。讀書時間既然受限,王師對閱讀的選擇極嚴。佛家禪宗由初祖菩提達摩在南北朝時建立,到唐代六祖時大盛,慢慢變成中國化的佛教。《續高僧傳》載:「初,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(註:授其弟子慧可)曰:我觀漢地,惟有此經,仁者依行,自得度世」。《楞伽經》乃大乘如來藏思想的典籍,是禪宗初祖最重視的經典。又據《六祖壇經》載:『五祖為慧能說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惠能言下大悟,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』,自後禪宗以大乘說空的《金剛經》為傳授主要經典。王老師收拾心情,精讀放下多年的佛經,由《金剛經》開始。

王師先精讀一遍《金剛經》,並參考各家批註,弄清字義之後,再把經典原文一遍一遍的細心頌讀,這時便不以前人權威註解為意。如此細讀千百遍,不斷細思其中的含義,慢慢地,經文含義深入下意識。日子有功,不覺之間豁然貫通,表裡精粗無不到,此經的全體大用,手到拿來。王老師活用死工夫,圖難於其易,陰陽相濟,相反相成!後來王師精讀《心經》、《楞伽經》,以及《圓覺經》,都用同樣方法鑽研,碩果纍纍!

王老師撰《太極拳「本具」的涵義》一文時,寫其「緣由」說:『20047月的某一天早課,我和平時一樣焚香頌經,當頌至《心經》「……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…..」,突然覺得這段經語語意很熟,似曾相識,於是就不自覺地停頌,深加思索,於是就不自覺地從書堆中找出《王宗岳太極拳譜》,翻開一看,果然有「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」之句。於是思緒翻滾,猛然省悟,「是諸法空相」的「是」,和「是皆先天自然之能」的「是」,同一含義,並知現在所傳的拳譜,此段文字是後人妄加移改的結果。不禁為之狂喜,……。』,通過佛經,王師明白王宗岳的《太極拳論》,其實有深厚的佛家內涵,太極拳的「本具」含義一通,「八門五步」「道通天地」的意蘊,便昭然明白。

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開首第二段說: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」,「神明」之說,向無定義。王師由著熟、懂勁而通「本具」,不是「神明」的功能是甚麼呢?

王壯弘基金會
學術編輯室撰

上一篇:王壯弘老師 下一篇:青年王壯弘老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