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逸事.雜文 > 伍金撰 雙重之病未悟耳!
伍金撰 雙重之病未悟耳!
學習太極拳而有數年拳齡的,對「雙重」一定不會陌生。「雙重」是太極拳之忌,是導致學習太極拳不能「懂勁」的主要原因。王宗岳《太極拳論》說:「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」! 王宗岳提出解決辦法,說:「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」。又說: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」。解決「雙重」的辦法,是回歸到太極拳的本源:「太極陰陽」。陰陽一詞常見,卻不一定明白! 「太極陰陽」可用四句話來概括: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;陰極陽生,陽極陰生;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;陰即是陽,陽即是陰」。 四句話不要分開,要合起來讀,陰陽其實是「一體的兩面」,是不斷向對立面轉化的一體,陰陽不是二。 人有兩腿雙足,一看到「雙重」,很自然地聯想到兩腿一虛一實為「單重」、雙足俱實為「雙重」!這種字面上的解釋,坊間太極拳書大都是這麼說。其實「雙重」不是指兩腿雙足腳步的虛實!而是指身體重量的沉與飄,用太極拳術語,是「氣」的上落。 「氣」在太極拳,可以用「能量」去理解,有如太陽的熱力是氣,也是一種能量。太極拳的「氣」,是指身體重量降沉到地面,再反上、升浮的能量,武禹襄《十三勢行工要解》說:「以心行氣,務令沉著,乃能收斂入骨(重量下沉);以氣運身,務令順遂,乃能便利從心(能量上升) 」,降沉到地面的,是身體重量的能量,由地面反上的動能,是「氣」。「以氣運身」發揮出來的能量,太極拳稱為「劤」(太極拳譜「勁」之原字)。 如果用太極術語,重量下沉為陰、上飄為陽,「沉不離飄,飄不離沉;沉極飄生,飄極沉生;沉中有飄,飄中有沉;沉即是飄,飄即是沉」。四句合成一句,沉飄是一體的兩面,沉飄是一,不是二。四句話顯示沉與飄是「動態循環一體」,是為「陰陽相濟」。沉飄循環不斷地進行,沉完必須要飄,若果沉而又沉,沒有飄處其間,則是「雙重」。「雙重」說的是身體的重量沉不能飄,重量死在腿下,不能被利用,不是腳步的虛實。 學習太極拳,最初是輕浮,慢慢懂得沉重。感覺沉重之後,卻捨不得讓重量由腳底通過身體往上飄,反而把重量踏死在兩腿(或一腿),這是太極拳的「雙重」。為避此病,楊派太極拳流傳的《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》,第一句便說: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」。這個「輕靈」怎麼來的?《遺論》說:「其根(註:根,源也,能量之來源)在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」。飄是由沉到腳底的體重來,沉呢?是從飄來。頭頂虛領,全身重量自然下沉,所謂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」,沉於下肢的「氣」(能量),又籍「虛領頂勁」而往上飄升,所以「虛領→氣沉→虛領→氣沉→…」循環不斷地進行,「虛領」與「氣沉」,陰陽沉飄同一。「陰陽相濟,方為懂劤」,劤者,身體重量下沉到地面飄起之能量也。 李亦畲《五字訣》說:「胡能氣由脊發,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於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形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何以李亦畲在這裏說「氣」只說到腰間呢?武派太極主張一身「五張弓」,兩腿弓與腰脊身弓連接,身弓與兩臂弓連接。身體主幹的重量由兩腿承接,兩腿如弓,便有如車輪的避震彈簧,重量下壓會反彈,一身「氣」之上下開合,在腰腿之間交換,「腰腿求之」可也! 「太極陰陽」不是一個陰與一個陽,而是為「一陰一陽」,即「陰陽一體的陰與陰陽一體的陽」,陰陽是不可分的一體。不懂陰陽循環一體,易患「雙重」! 能悟沉飄相濟,可除「雙重」之病! 伍金撰
|
上一篇:伍金撰 精神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