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氏水性太極 > 近代太極拳架式源頭

今天流行的陳、楊、吳、武、孫及趙堡各派架式,儘管形式各有不同,但不是源於陳家溝、便是由趙堡鎮派生。陳家溝的陳長興先生,與趙堡鎮的陳清萍 (或陳青平) 先生,據傳都從學於蔣發先生。(詳見上篇《細說太極拳架式體系》),祇是蔣發先生屬傳說人物,不能肯定確有其人,所以太極拳的傳承上源,祇可確實追尋至陳長興先生與陳清萍先生,這是晚近百多年間的事。至於太極拳由唐代、宋朝乃至明朝傳下來的各種傳說,則未見有可信的記載。

楊氏一系與武系的太極拳心法是「八門五步十三勢」,陳式要訣是「纏絲勁」,趙堡架則最重「背絲扣」,其實三者所說的是同一樣東西,都是「八卦五行」的運動規律如何在身體上體現出來。太極拳若以架子區分,派別眾多,但內涵卻相當一致,無論是陳、楊、吳、武、孫及趙堡,基本上不出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八卦五行的理論範圍,所以太極拳其實祇有一種,就是「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」。「八卦五行」是由中國古天文學發展出來的運轉模式,屬中國文化「道」的傳承。

唐代韓愈《師說》言:「古之學者必有師,師者,所以傳道,授業、解惑也」,又說: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。任何一個偉大的文化,一定有豐厚的承傳,而這個「承傳」,又一定與「道」相關。所謂「豐厚的承傳」,其實是歷代對「道」領悟的累積,把這個「累積」向下一代傳遞的人,我們稱為「師」,所以說『師者,所以傳「道」』。如果「道」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,《老子》便不會說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了!

《論語》說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,根據南宋朱熹夫子的解釋,「學」是「覺」、是「效」,「覺」是覺悟生命,即「悟道」;「效」是學效前人如何「悟道」。「習」呢?是「實習」,即「實踐」。「說」即「悅」,古時字少,借用「說」字以代「悅」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全句大概是說『學「悟道」並「實踐」出生命的意義,能不喜悅?』。《論語》把這句話編排在全書第一章、第一句,可以理解這是最重要的一句。如果解作「學而時常溫習」,怎會用「悅」去形容呢?

文化幫助我們領悟生命並實踐生命,達「道」者更能啟發別人以生命踐「道」,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,這是中國文化偉大之處。老師不但「傳道」,還引導學子實踐生命、成就生命意義的大「業」,並為學子除困解惑,故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。一日有求道者、學道者,一日便需要有老師,所以韓愈才說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。

今天是知識型社會,經濟發展須靠知識。政府最大的開支是教育,家中有幾個小孩的話,開支最大的相信也是教育!我們上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以至研究院,都是求知識,沒有知識,實在難以在現代社會立足。知識日新月異,必須終身學習,不斷更新,才不致與社會脫節。老師今天傳授給我們的知識,明天會隨著時間而失效,有時甚至我們所懂的新知識比老師還要多!老師今日的地位不太高,不像過去般受尊重,這或者是一個原因。

漢代大儒董仲舒說:「天不變,道亦不變」,老師傳的「道」應該是不變的,並不以後勝前,說明今天我們在課堂所學的,與古人學的大不相同,我們今日是學「知識」,而古人學的是「道」。

目下社會,「消費」是主流,我們上學,交了學費,老師便有責任教授知識,一買一賣,消費權益一點不含糊。有些大學學年終了,還發問卷給學生,請學生為每位老師評分。老師如果不獲好評,明年或有不獲續約之虞!這是商業模式運作,冀求最佳的買賣效率!學校販賣知識,那不成了「學店」?既然我們學的是知識,所「學」並非古人之「學」,我們也不能要求現代之「師」如古時之「師」。俗語云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古之「師」啟發學子「實踐生命意義」,恩同生身之父;今之學生與老師,乃是消費供求的買賣關係,不能強求「師生」「情如父子」的了!

太極拳與其他武藝不同,太極拳最高的境界是「達道」,所以太極拳的承傳是「道的承傳」,傳授太極,是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,與今天的「傳播知識」大不相同!今天我們學太極,先要問一問,我們祇是「學拳」,抑或是「以拳求道」?如果我們是學「拳術」,便不要冀求老師「傳道」。祇不過學太極拳而不求「太極之道」,有如「買櫝還珠」,實屬可惜!最大的問題,是今天能以太極傳「道」的,又有幾人呢?太極如是,其他的傳統中國文化學門,如書法、中醫等,情況是不是這樣呢!?

王壯弘基金會這個網頁,以解說王壯弘老師所傳之「道」為最大目的。王老師達道,我們後學者,有責任把老師所傳的「道」盡量解釋清楚,能否做得到、做得好,便得看我們的資質與努力了!

王壯弘基金會
學術編輯室撰

上一篇:太極拳架式體系 下一篇:各式太極宗師合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