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事.雜文 > 撿石頭與折樹枝 伍金撰

撿石頭與折樹枝 伍金撰

有武林掌故,說陳家溝的太極拳,是由蔣發傳下來的。蔣發祖籍河南而在西安營生,某年回鄉路經陳家溝,因緣際會,答應傳藝與當地教拳的陳長興。時蔣急於回鄉探母,約定陳三年之後見面。陳問蔣在這三年之內有何吩咐、蔣說:要緊的是每天清晨「撿一些碎石頭」、每天晚上「折一些細樹枝」,把這兩樣東西分別堆積起來。等三年後我回來時,如果沒這兩樣東西,我就不教你。「撿石頭與折樹枝」,與學習太極拳有甚麼關係呢?

又有掌故說,河南趙堡太極拳亦源自蔣發。趙堡鎮的陳清平,曾把太極拳精要傳與河北永年武禹襄。武氏後來在河南舞陽鹽店得到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,創武式太極拳。武氏傳人-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,自己手抄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傳世,裏面載有太極拳身法:「涵胸、拔背、裹襠(月當)、護肫、提頂、吊襠(月當),騰挪、閃戰」。有些拳譜減去「騰挪、閃戰」」,加上「鬆肩、沉肘、開胯、擴膝」,稱為「身法十要」。又有用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」取代「提頂、吊襠」。太極拳的身法,便精煉為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涵胸拔背,裹襠護肫,鬆肩沉肘,開胯擴膝」。這些身法,與上述的「撿石頭與折樹枝」,又是否有關呢?

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」是「有上有下」,「涵胸拔背,裹襠護肫」是在「有上下」的前提下的「有前有後」,「鬆肩沉肘,開胯擴膝」是在「有上下」的前提下的「有左有右」。拳譜言:「有上即有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」。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」;「涵胸拔背,裹襠護肫」;「鬆肩沉肘,開胯擴膝」三對,看似分開,其實是「全身上下、左右、前後」結合成一個整體,不能分開。這個整體,又以「上下」為主要,「前後左右」為配合,因為太極拳「用重量不用力量」,重量源自地心吸力,生於「上下」、再衍至「前後左右」。

胯與膝處於軀幹之下,承受一身重量,人們習慣保持重心穩重時,多收緊腰腿而不是「開胯擴膝」。另求穩定重心之時,也絕少「虛領頂勁」提頂為身體垂直線提供起點。但在太極拳來說,「虛領頂勁」與「鬆開胯膝」卻十分之重要。蔣要求陳「撿一些碎石頭」,檢細石時身體下踞,需懂得放鬆兩腿,才能維持較長時間。又細枝生樹頂,為使手指觸及樹頂「折一些細樹枝」,須得意向頂上領、引體上升。『每日清晨「撿一些碎石頭」、每天晚上「折一些細樹枝」』,其實是太極拳「虛領頂勁」與「鬆開胯膝」的先修功夫。有三年先修基礎,便能較好的控制「上下」這個身體的重量來源,也就相對容易把握「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,涵胸拔背,裹襠護肫,鬆肩沉肘,開胯擴膝」,結合「上下左右前後」成一個整體。

太極拳與其他拳術最大的不同,是太極拳必須放鬆。放鬆由「虛領頂勁」開始,頭頂一虛領,身體重量便自然下沉至腳底地面。下沉到地面的重量,本來就會像皮球般反彈向上,但人在維持重心下穩的習慣使然,兩腿多收緊踏地,這便把反彈向上的重量壓住不能升。因為這是日常習慣,自己阻礙了重量上升也不自覺。一身之中,以支持全身體重的腰腿最難放鬆,所以說「腰腿求之」。

武禹襄的原話,是「總須完整一氣,向前退後,乃能得機得勢,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,必至偏倚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」。因為腰腿不放鬆,有下無上,自然無前後左右,全身支離,成不了一個整體,故散亂不得機勢。歸根究底,病在腰腿不能放鬆,故「必於腰腿求之」。「必」是絕對與肯定,這是武禹襄的經驗之談。這與蔣發的「撿石頭與折樹枝」,都是對症下藥,針對常人「不懂放鬆腰腿,以致入不了太極拳用重量不用力量之門」這問題,提出的精要的解決方案。

伍金撰
 

上一篇:王壯弘老師與星馬學生的情結(2) - 登門試王師推手功夫 馬來西亞黃建成撰 下一篇:論法書筆法 圓覺 伍金 合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