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事.雜文 > 論法書筆法 圓覺 伍金 合撰

論法書筆法 圓覺 伍金 合撰

「書法」是「書而有法」,「依法而書」的稱為法書,嚴格的說,只有「法書」才可以稱作「書法」,其餘寫得再好、再美,也只能稱為「善書者之書」。

唐代陸希聲說 「古之善書者,多不懂筆法」。元代趙孟頫也說:「書法以用筆為上,…,用筆千古不易」。陸、趙兩位所說「用筆」的「筆法」,也就是「書法」之「法」。這是怎麼一個「法」呢?

唐代孫過庭說:「翰不虛動,下必有由」。翰是筆,筆的每一動都有根由,不能亂動。又說:「一畫之間,變起伏於鋒杪;一點之內,殊衄挫於毫芒」。寫「點」是利用筆毫衄挫,「衄挫」即「扭挫」。看上去是一點,其實是中心落筆,然後筆毫繞這中心劃一個小圈() 再回到中心提筆才成一點;而一劃乃是一個個點相續、筆鋒起伏變化連接。

不要小看這一點、一劃,所謂「真以點畫為形質,使轉為情性;草以點畫為情性,使轉為形質」(見孫過庭《書譜》)。先不說性情,構成「點劃」形質的是「小圈」;而構成「使轉」的是的「大圈」(筆勢)。真書(即楷書)外形是點劃,其實是看不見的「小圈」;而草書是看得見的「大圈」。這「小圈」、「大圈」也不是隨便亂劃,而必須「中鋒行筆」。

行筆不能一拖到尾,需不斷轉換毛筆面,而每次轉換毛筆面方向,必須先懸毫聚鋒回到中鋒位置,才能再運筆前行。筆毫圓錐形,一個圓分開八分,每分成為一個側鋒錐面,共有八面側鋒,即「八面開鋒」。行筆之時,其實是不斷轉換側鋒。這樣的行筆,筆毫反扭又回中、再反扭又回中、再……回中,即王壯弘老師所說的:「反衄()得力」,筆毫才不會扭結成一團。扭成一團的稱為「偏鋒」,是失控,並不可取。因為「八面開鋒」不斷的轉換鋒面,所以才「筆筆中鋒」,「中鋒」是動態的。八面側鋒乘三種粗幼共有廿四,「廿四合一」成為第廿五種行筆。廿五種其實只是一種,即「中鋒」是也。也就是一個圈、一個圈的連結,每個圈都是「筆筆中鋒」寫出來的。這樣行筆,作用如顏真卿所說的「屋漏痕」,筆勢自現!

要筆行得好,需「五指執筆」,指實、掌虛,掌豎、腕平,鬆肩、沉肘。圓轉筆鋒,是由肩、肘、腕聯合劃圈,即歐陽修所說的「當使腕運而指不知」!指的作用是執,「指實、掌虛」執好筆便由腕主持運轉,「掌豎、腕平,鬆肩、沉肘」筆桿才會轉得圓滿順滑,這樣運筆熟練了,便大圈、小圈、慢圈、快圈都是中鋒劃圈,不會出現筆勢不飽滿的「偏鋒」。

中鋒寫出來的,無論是「點劃」、「使轉」,毫毛會與紙產生磨擦形成「咬」紙。所謂「咬」其實就是筆鋒重量的傳遞,每當側鋒去盡而反扭回正之時,正是沉下的重量反彈而上。升上的重量又再下落反扭,往復循環。因為「反衄(得力」,寫出來的字有骨、有肉、有筋,筆勢自然沉著遒勁。

 

圓覺  伍金  合撰

 

上一篇:撿石頭與折樹枝 伍金撰 下一篇:打人如親咀 伍金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