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氏水性太極 > 道常無為


「無為」並不是無所作為,而是「不妄為」!甚麼是「妄為」呢?不應該做而做便是「妄為」。白天大自然在活動,我也活動,是「無為之為」;晚上天地在睡覺,我卻不睡,連夜「打機」,是「妄為」。這是不依天地變化的規律而動,不合乎道之「常」,故是「妄為」。

 《老子》第一章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「道」與「常道」是有分別的。可以「道」出來的,並非「常道」。即是說,我們怎麼精巧細說,能說得出來的,不可能是「常道」。「道」而有「常」為「常道」,「道」是行動的規範與方向,是動的;而「常」恆常不變,是靜的。「動態之變」兼有「靜態之常」,是為「常道」,這個「常道」是「兼有相反的兩方」,這可能嗎?其實任何事物必有相反的兩方,一天有日、有夜。祇說日而不說夜,是分解的、不完整的、不「常」的,祇是方便言說之「名」,恆常之「一天」必包含日、夜轉化。同理有生必有死,說生不說死,是方便而不常之名,死是生的完滿成就,是必然的!

 《老子》又說:「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,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」。「妙」即「渺」,「渺小」之意。「徼」是「邊界」或「本源」。「玄」是甚麼?「同謂之玄」,「玄」是「同」。「常有」與「常無」,「此兩者同,出而異名」,本來是「同一」的。這裏祇說「常有」與「常無」同一,並沒有說「有」與「無」同一!

 有是有,無是無,「有、無」不能同一,但「有無」卻是「一」。如《易傳》沒有說「陰、陽之謂道」,祇說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。因為「陰陽一體兩面」,「一體陰陽的陰,與一體陰陽的陽」,才可能「陰即是陽、陽即是陰」,才可能「陰陽同一」。用《老子》語句,是「常陰、常陽,此二者同,出而異名」,故「常陰、常陽」是「玄」。這不是文字遊戲,是概念的釐定,概念不清,難以理解《易》與《老子》。「玄學」由魏晉開始,以老、莊解《易》,王弼發其端,自始《易》、《老子》與《莊子》稱為「三玄」。

 「道」並不「無為」,「道常」才「無為」。「道常」是「道的變化有其恆常不變」,所以「雖為而無為」,也就是「無為之為」。春→夏→秋→冬,當然有變化,但「春夏秋冬」之後,又是「春夏秋冬」,這是恆定不變的,不可能冬之後是秋。大地順應天時,在秋即收、到冬則藏,待春再生、遇夏再長,便是順應天道變化的所為,是「無為之為」。

 「道」是方向、是變化規律,依變化方向而作出相應的行動,是合乎道的所為。天有春夏秋冬的變化,地有生長收藏的作為。地有引力,人受地球萬有引力作用,有向下的自然重量,依自身體重變化運轉,自然而然,是「無為之為」;而發力與地心吸力相對抗,是吃力不討好的「妄為」。

 太極拳「用意不用力」,不用力而用意去驅使身體依重量運轉,是「無為之為」,比「用力」的「妄為」優勝。但真能明白「無為」,能去除「用力」的習慣,去得乾乾淨淨,不是說要做便能做得到!做不到的話,對方用力我還是用力回應,便沒有優勢可言了!

 一般學拳是學習怎樣又快又準的發出最大的力量,是一點點的學習累積,學得愈多,習得愈勤,進境愈快,是「為學日益」。太極拳用身體重量,要去除用力的習慣,是減「損」而不是增「益」。因為太極拳依循天地運行之道,是「為道日損」,「損」得乾乾淨淨,所有的運轉都不用力量,是為「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」,到「無為」反而「無不為」。對方來力,我依來力轉一個圈把力送回,我「無為」而對方反受自己的力而跌出,「無不為」也!這是「懂勁」。

 太極拳「由著熟漸悟懂勁」,通過勤習太極拳架,愈練愈能去除「用力」的習慣,慢慢的領悟「用意不用力」去駕馭體重的妙處,是為「懂勁」。「懂勁」的「勁」字,在李亦畬手抄本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寫成「斤力」合成一字。「斤」是重量單位,一般的「力」,是由肌肉緊張發出來的,不是勁;由身體重量衍生出來的「斤力」,才是「勁」,這要好好的勤練領悟,才會「懂」得!「懂」是勤思考與常練習結合的成果。

 「懂勁而階及神明」是指懂勁到了出神入化,身體是下意識自動運作的反應,你怎麼來我自然會這麼轉動順應,不丟不頂、不先不後,不思而得,剛剛好!彈指之間,你不知如何的跌了出去,很「神」!

  

王壯弘基金會

學術編輯室撰

上一篇:白晝/黑夜相交,一交再交謂之爻。爻者,變也 下一篇:太極拳如何通道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