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氏水性太極 > 太極拳主要拳譜體系
太極拳主要拳譜體系

圖一:陳氏太極拳圖說

太極拳主要拳譜體系

圖二:趙堡太極拳「背絲扣」原文

太極拳主要拳譜體系

圖三:武當張三峰遺論

相對於其他拳術而言,太極拳的理論比較多而全面。這拳名為太極拳,背後有一套以「太極」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道統作為基礎,故各家派的太極拳理論,都受傳統太極思維所規範,各家互通之處、比互異之處多得多。基本上各派的太極拳,架式不一定相同,但內涵基本上一致。

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是武派武禹襄先生乃兄,在河南舞陽縣鹽店得到的。明、清時有「鹽引」制度,所有食鹽供應由朝庭統一控制,商人運糧食到山西邊防,可換取朝庭發出的「鹽引」,憑「引」可到產鹽區取鹽,然後販賣四方。「山右」即山西,是王宗岳自稱的故鄉,相信是晉地鹽商帶同此《拳論》到各地經營,在河南鹽店遺下的。時武禹襄兄長武澄清先生任舞陽知縣,武澄清亦習太極拳,知《拳論》是好東西,取得並交與學拳入迷的弟弟武禹襄。

今時今日拿起任何一本比較有系統的太極拳書,幾乎可以肯定,裡面一定錄有《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》,並視之為太極拳的基本理論。武派太極拳當然以《拳論》為自家典籍;楊祿禪(露禪)先生之子楊班侯先生,少從武禹襄習文,相信楊派是從武禹襄處錄得《拳論》。吳派由楊派衍生,相信也從楊家錄取《拳論》。

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先生,少從乃舅學太極拳,把從舅父處得到的《拳論》,加上武禹襄所寫的解釋、心得,與及李亦畬自己的體會、發揮,用正楷手抄了三本,一本自存,其後人稱之為《廉讓堂太極拳譜》;一本交其弟李啟軒先生;另一本送與弟子郝和先生(字為真)。「李啟軒本」早佚,《廉讓堂太極拳譜》本由武派弟子姚繼祖先生所藏,但在文革期間不知所踪。留傳下來的,就衹餘「郝和藏本」,由上海顧留馨先生,從郝和孫兒郝少如先生借得影印,並刋於其所著的《太極拳術》一書而廣為流傳。「郝和藏本」除少了《四字不傳密訣》外,內容與前兩本相同。

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的內容,以「八門五步」為基礎。「八門五步」是利用「易學太極」、「八卦五行」的普遍運動原則於拳術。太極拳又稱「十三勢」,「十三勢」是「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」的簡稱。「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」是武派、楊派及吳派的共同理論基礎。

河南陳家溝在明、清時期武風鼎盛,清未民初時出了一位文人陳鑫先生,陳先生著有《陳氏太極拳圖說》一冊。此書在陳鑫先生去世之後,於三十年代出版。1985年該書在上海重印,由王壯弘老師寫《重印序》。《陳氏太極拳圖說》內容以太極拳各式與易經各種卦象相對應,又用中醫經絡解釋太極拳,內裏涉及太極拳應用的理論其實不多。其中最重要的是《太極拳纏絲精論》如附圖一。

《太極拳纏絲精論》是說「進退、上下、左右、裏外、大小、順逆」各種纏法,不外「陰陽一體」,其實際內容與「八門五步」的螺旋開合、「八卦五行」同樣是「陰陽一體」,祇是實踐的著重點有所不同而已。

陳鑫有位朋友名杜元化先生,杜先生是趙堡太極拳傳人,編有《太極拳正宗》一書。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「背絲扣」(附圖二)。

「背絲扣」是以八卦陰陽變化排列來代表全身「陰陽一體」,全身「上下、左右、前後」所有活動一定對稱平衡,一動無有不動,亦與「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」相一致。

至於宋書銘先生的《宋氏秘授歌訣》十首,據宋先生說,乃是其祖上,宋、明時期的宋遠橋所保留,是從唐代「夫子李」(李道子)傳下來的。宋遠橋傳說是武當張三丰的弟子,是否真有宋遠橋其人,尚待考證。宋書銘先生精於易學,是民初大總統袁世凱的機要秘書。當年吳派的許禹生與吳鑑泉等,曾登門向宋老求教。據許禹生記載,比試之下,功夫遠不及宋老,故都願向宋老執弟子禮。

《宋氏秘授歌訣》十首多隱語,例如:
無形無象(忘其有己),全體透空(內外如一);
應物自然(隨心所欲),西山懸磬(海闊天空);
虎吼猿鳴(鍛煉陰精),水清河靜(心死神活);
翻江播海(元氣流動),盡性立命(神定氣足)。

詩句似可解似不可解。又用《中庸》之「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」比附練拳;也以「通天德、人性、物性」作為練拳目標,最後以「萬象包羅易理中」作結。可說駁雜儒、道,是否真是宋先生祖上所傳,不無疑問?!

至於楊家所傳的「武當張三峰遺論」原文如附圖三。

註釋雖說《祿禪師原文》是「武當山張三峰老師遺論」,但內容與李亦畬所記多有重複,據武派郝月如(郝和兒子)弟子徐震教授認為,其出處不外李亦畬手抄本。

簡而言之,各家各派的太極拳,都以太極、陰陽、五行、八卦的運動原則為基礎,或名為「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」、或名曰「纏絲勁」、或稱「背絲扣」,或說「萬象包羅易理中」,其實都是「易理中的運動原則」。不明易理、故難明所以。此網站以後的各篇「細說」,會仔細解釋太極拳如何應用太極、陰陽、五行、八卦等易理,一理通則百理明,便知各派太極拳,其內涵是一致的!

王壯弘基金會
學術編輯室撰

上一篇:各式太極宗師合照 下一篇:李亦畬抄贈郝和拳譜 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