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簡介 > 簡介

王壯弘老師著作簡介

王壯弘老師讀大學時選的是戲劇,畢業後寫過劇本、演過劇,可惜劇本沒有留下底稿。1956-年王老師加入上海古籍書店,負責徵集碑帖書畫、文翰史料,先是跟隨前「默林」店主人尤士錚先生學書畫鑒定。這時的王老師,正值二十多歲青壯之年,日間收看賣客求售的文物,連夜查書考據,翌日即可訂價向買家推介。買家不乏學者名宿有識之士,但覺此青年侃侃而談,有根有據,自然另眼相看,以為青年奇才。漸而與青年王老師成忘年交,沈尹默老先生就是這樣認識王老師,認為是可造之材,授以失傳三百多年的法書筆法。

1966年王老師調職榮寶齋上海分店,改名朵雲軒,也是負責徵集碑帖書畫等古物,經手文物更多、更名貴。這時期的王老師,雖然忙於考據及接待買、賣客人,但其經手的每幅名作,王師都會用咭片作詳細的考據記錄,而且把自己不多的薪金,大部份花費在為名蹟拍照留下影像記錄。可惜這些咭片與相片,在文革時全部丟失。

1977年王老師轉職到上海書畫出版社,任副主編,為出版社所出版的名蹟把關。所謂把關,是保證所出版的原作是真蹟而非膺品。這是十分不容易而極為重要的工作。上海書畫出版社名氣大,所出版的書畫作品,人們都信賴是真品,有走漏眼時,讀者以偽為真,依樣臨畫,虛費光陰;而以訛傳訛,會影響文化發展於無形。王老師為上海書畫出版社主編了《歷代法書萃英》、《書法》雜誌期刋、《書法自學叢帖》等,累積銷量以百萬計,並有不少搜尋名蹟的佳話,例如得到漢代鍾繇《荐季直帖》真蹟照片(見下面附圖)、在舊書坊雜物堆中認出散頁《傳世最佳集王聖教序》拓本(唐末或宋初拓本),在舊書坊翻箱倒籠搜尋,集回原璧。千古珍藏,為世所重。尋找有份量的古物名蹟,要有識見、眼光和直覺。所謂直覺,不經千錘萬煉是不會有的。書畫行內佩服王老師識見、眼光的人最多。


附圖 – 東漢鍾繇《荐季直表》真蹟照片部分

老師有一個故事,說文物收集行業有其規矩,收購行家雲集之時,多推出一位主購者,主購者一幅一幅的掀看書畫,聽了要價,他有權優先說買、或不買。而圍在四周眾行家一同監看,磨拳擦掌,一聽主購者說「不」,有認為可買的行家馬上出手按下,第一個按下者可購入。眾目睽睽之下,稍看一下文物便要決定買與不買,主購者有多少功力,不難看出。王老師是少數公認功力甚高的買家。

又有一次,賣客請王老師收購一批幾百幅的文物,請老師出價。王老師每掀看一幅,即隨口說出一個價,賣家續一記下來。全部看完,賣家請王師添價,老師說所出的都是客觀市價,不能加了。客人收起出價記錄,請老師把幾百幅文物重看一遍,續幅再出一次價。老師不慌不忙,每幅再說價一次。所得結果,與上次出價幾乎一樣,賣家很滿意的把整批文物出售。

在出版社工作之便,王老師開始將以前經手文物的考證記錄,憑記憶及殘存草稿整理成書出版,其中影響最大的是《增補校碑隨筆》。《增補校碑隨筆》是「增補」清末浙江定海人方若(1869-1954)所著的《校碑隨筆》。方若把當時所見到周秦以至五代的碑帖名蹟,凡五百多種續一評論一翻。該書自清末問世以來,成為所有碑帖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,人手一本,作為鑑定碑帖早遲真偽的參考。二十世紀五、六、七十年代,中國社會經過多次巨大變動,名蹟流轉劇烈,王老師適逢其會,過其手的名蹟以十萬計。王師用功極勤,記性又佳,故有能力在八十年代把方若的五百餘種碑刻評論,增至千餘種,是原書的兩倍多,成為至今為止,尚無人能超越的碑帖鑑定參考書。

《崇善樓筆記》是連載於《書法研究》雜誌的一篇篇短文,《碑帖鑑別常識》、《帖學舉要》,《六朝墓誌檢要》(與馬成名先生合著)等,則是陸續出版的碑學專書。王師任職出版社期間,上海、北京、武漢及香港的書法雜誌,時常邀約王老師寫稿,有關於碑帖考證的,亦有關於書法史、書法家、法書筆法、以至文藝界名流趣聞軼事的。2008年由上海書店出版社馮磊先生,據原稿剪報集成《藝林雜談》一書,同時也將《崇善樓筆記》的各篇短文結集成書。馮先生在王老師生前最後的兩年,花大心力,將《增補校碑隨筆》、《碑帖鑑別常識》、《帖學舉要》,《六朝墓誌檢要》修訂及增加圖片重版,與《崇善樓筆記》、《藝林雜談》合成六本一套的《崇善樓書系》。書法碑帖的書籍頗為專門,能被翻印(台灣早就翻《增補校碑隨筆》為繁體字版)、再版及結成系列出版的,並不多見,王老師的著作有其份量,才不會被時代沖擦掉。

碑帖是王老師的專業,太極拳則是王老師一生最大的興趣。老師早年學過少林拳、八卦掌、形意拳及太極拳,而以太極拳為依歸。1987年王師以太極拳技壓群雄,奪得在美國洛杉幾舉辦的世界武術比賽最高金杯獎。由當時身為美國副總統的老布殊簽發獎狀。由於王老師對太極拳的領悟不斷加深,所以一直很少寫太極拳方面的文章,祇在1985年3月應上海書店之邀,為重印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《太極拳圖說》寫過一篇《重印序》,該《序》很具體的表達王老師對太極拳的領悟與理解。

1987年王老師定居香港,跟從王師學習太極拳的各方學生日多,老師也常為學生講解太極拳,但未有結集成文字版。2002年王老師比較有空,覺得時人對太極拳「無力打有力」有誤解,於是寫成《「四兩拔千斤」還是「四兩撥千斤」》一文,發表於國內《武林》雜誌,指出用重量而不用力量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夫。

90年代至2世紀初年,王老師大部分時間潛心佛學,深入精讀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楞伽經》及《圓覺經》,與自己從實踐太極拳及書法的領悟相參,覺悟甚深,尤覺《王宗岳太極拳論》中「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也」一句,與「佛性本具」全無二致。一向以來,世人把王宗岳這句說話倒過來理解,以為是「用先天自然之能的,是旁門而不是太極拳」,完全屬錯誤。於是王老師寫成《王宗岳〈太極拳論〉的「本具」涵義》,與及《再論「本具」》兩篇文章,於2008年在北京《武魂》雜誌發表。王老師親自撰寫而經已出版有關太極拳的文字,就祇有這四篇,《重印序》是對太極拳具體的描述,《「四兩拔千斤」還是「四兩撥千斤」》是對太極拳「用意不用力」原理的探討。最後兩篇《王宗岳〈太極拳論〉的「本具」涵義》,與及《再論「本具」》則是對太極拳能力形上原理的領悟。在王老師而言,太極拳是修道功夫,時機成熟,自動破繭而出,文章雖短,卻是由徹底領悟凝煉出來的精義。要明白王老師這兩篇文章的形而上含義,也不容易。有興趣的網友可從下一欄「王老師的文章」細讀四篇文章。

2008年底,記述「王氏水性太極拳」的講課記錄《上善若水》出版,有繁體版及簡體精簡版兩種,乃是王老師上課時口述錄音的文字記錄,亦是王老師過世前最後的講學記錄。

太極拳雖是武藝,不過這武藝是依循太極原理創出來的,太極原理是由中國古天文學發展出來,再經上萬年中華文化的總結積淀,成為結合天文、地理、人文、經濟、政治的指導原則,內涵豐富深厚。中國文化最看重道,太極原則是明道、通道的上佳工具,而太極拳即是領悟原則的實修,修太極拳可以達道,這是王壯弘老師的修練進路。王老師毫無疑問是一個達者,所以跟隨王老師學習,便不光是學習拳術這麼簡單了!

王壯弘基金會
學術編輯室撰

下一篇:太極拳圖說 - 重印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