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事.雜文 > 「如泉湧出」與「氣勢騰挪」 伍金撰

「如泉湧出」與「氣勢騰挪」 伍金撰

 李亦畬《五字訣》的第四訣是「勁整」,李氏解釋時有「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」兩句,用動態形象去說明何謂「勁」與及「勁的作用」。李氏說:「勁起於腳根,主於腰間,形於手指,發於脊背」。起於腳根之「勁」,怎樣「如泉湧出」與「氣勢騰挪」呢?先要明白「勁」是甚麼。

李氏手抄原文的「勁」字,是「斤力」合成一個字,也就是說,「勁」是由重量「斤」所轉化出來的「力」。「勁」的本質是重量不是力量,但對手會感覺「如力般的能量」,這「能量」也即是李氏所說的「氣」或「氣勢」。當身體的重量下沉到腳根,從地面反彈回升至腰間,然後通過腰→背→肩→肘→腕而到達手指,這個過程好像泉水由下而上湧出地面。湧出的是身體重量下沉到地面再反彈向上的能量,由腳根一個關節、一個關節的向上貫串傳遞到手指。

回彈的重量能否通過身體「湧出」,有一個前提,那就是「放鬆全身」。「放鬆」使身體變成「能量上下傳遞的導體」,身體愈能放鬆開張,能量通過的「阻抗」也愈小,「湧出」愈強勁!

 「如皮燃火」如何理解?從前製作牛皮,先把整塊生皮釘在木框上曝晒,晒乾的牛皮未經揉製,硬如木板,可以用雙手整片拿起,放在爐火上燒毛。燒毛有一定技術,須把牛皮不停圓轉挪移,使火焰均勻接觸皮的每一部分,皮上的牛毛剛好燒畢便轉移離火,才不會燒壞皮身。李氏以「如皮燃火」比喻我兩手與人接觸,達到對手的皮膚、肌肉、骨膜,黏貼其表面而不透穿對方身體,再以「如泉湧出」的能量,我自已身體飄起對手也跟著飄,像水浪般把對手浮起飄移。

又李氏第五訣「神聚」的解釋,有「氣勢騰挪,精神貫注」兩句。李氏釋「精神貫注」說:「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於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」。這裏的「氣」是上述「重量的能量」;而「氣勢騰挪」的解釋是「由腰形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」。「貫注」是「合」、「騰挪」是「開」,而「騰」與「挪」是兩層意義。

 「騰」字《康熙字典》引《玉篇》解釋為「上躍也」、又引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傳也」,「騰」字「傳遞上升」也就是「如泉湧出」之意。「挪」字《康熙字典》解釋為「搓挪」,亦即「如皮燃火」圓轉挪移的意思。重量由下而上,由腳根傳遞到手,但兩手只黏連在對方表層,傳導由我整體騰起的氣勢浮起對方,對方在失重忙亂之中,為我圓轉挪動帶引牽制,完全失去抵抗能力!

李氏在「神聚」最後說:「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,能懂得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合蓄為陰、開發為陽,「陰陽」規律必「先蓄後發」,重量之蓄在腰腿、重量之發也在腰腿,所以說「腰腿求之」!求甚麼?求「重量的蓄與發」。蓄發的前提是「放鬆」,使身體成為「能量上下傳遞的導體」,能導引「湧出能量」,方可成就「騰挪氣勢」。

「騰挪」是「開」,「氣勢騰挪」之後又「精神貫注」去「合」,「合」然後再「開」。我開時飄起你亦飄起,到我合時下沉你仍然飄起,我開合「陰陽相濟」,循環加疊,你被我飄移上下不能自主,自然為我所制。

《五字訣》以「知陰陽」總結全文,不知陰陽,再用功也是徒然。明了陰陽,才輪到「用功」的問題,才能「用功一日,技精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罔不如意矣」! 「陰陽」規律真的是那麼難明白嗎!「陰陽」這辭用得太多了,容易令人視而不見、輕輕放過,須以「不知陰陽」的心態去參、去悟「陰陽」,才有可能「知陰陽」、「悟陰陽」!

上一篇:太極拳的「中」與中庸之「中」 伍金撰 下一篇:陳少華撰 如何用拳架來練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