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師簡介 > 簡介

王老師簡介

王壯弘老師生平

王壯弘老師,浙江慈溪人,1931年10月生,在上海成長,大學讀戲劇專業,但一生所從事的工作、研究與愛好,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,取得了極為豐富的成果。

王老師從陳病樹先生學古文,陳先生是清末詩壇領袖散原老人陳三立先生三大弟子之一。陳三立先生乃父陳寶箴先生當湖南巡撫時,積極支持戊戌維新,是晚清自強改革派的「海內奇士」。陳寶箴祖孫三代對清末民初有極大影響,陳三立的兒子陳寅恪先生,是名揚海內外的史家、大學者。

王老師理解力強,個性專注,用功又勤。十三歲起習武,學過外家少林、擒拿,又學內家八卦掌與形意拳,王老師早年隨父親到香港小住,上過董英傑先生在香港太極拳館的課,後來在上海跟從楊澄甫先生入室弟子褚桂亭先生學太極拳。褚先生在人民公園授拳,每天早上五時到公園,這時王師已在公園門口練了兩小時太極拳,到五時公園開門,再隨褚師進公園學習。曾經有一段時期,王老師工作甚忙,但也利用每天午膳工餘時間勤練太極桿。練習太極推手的時間更多,多年來累積,王師光是推手也有上萬小時。

1956年開始,王師先後在上海古籍書店、朵雲軒等國家文物單位擔任徵集文物工作。五、六十年代的上海,歷經時代大變動,本來難得一見的重要文物,數以萬計從民間湧出。年青的王老師,有幸跟從老一輩的書畫文物鑑定名家學習,又肯花時間查書考證。當時文物徵集的規矩,每收到書畫文物需要鑑定,文物祇能留在店內過夜。於是王師留住店內宿舍,把電燈拉底,用書籍圍著書桌,使燈光不影響同事入睡,每晚仔細研讀真蹟,翻查資料做筆記。王老師有驚人的記憶力,名墨真蹟看得既多,古今資料翻得又勤,鑑定自然精到,每與行內外名家討論,都言之有據,所以雖然十分年青,不多久便建立起文物鑑定大家的名氣,成為文物徵集界內專家的專家,為國家搶救了大批珍貴文物。經其手的貴重金石碑帖書畫不下數十萬件,所鑑定的重要文物,都成為國家、省、市各大博物院的收集對象。凡經王壯弘鑑定鈐印的文物,都是收藏家信心的保證。

王師開始跟從北方書家許鐵豐先生習書法,在從事文物鑑定工作時期,又遇到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,授以筆法。中國書法不光是線條美那麼簡單,是中國深厚文化的積淀,與「自然之道」相關。書法的筆法,是利用肩、肘、腕升降圓轉驅動柔軟的毛筆,由中心往外圍作三維正反扭環立體運轉,又由外圍回到中心走往復循環的圓勢,所以每寫一點必三過折筆,積點成劃、積劃成字、成行、成篇,通篇一氣呵成。毛筆圓錐形筆鋒八面都用到,稱為「八面出鋒」,筆墨與紙面拮抗摩擦,留下正反扭環走勢的墨蹟。法書墨蹟雖然是平面的,但從墨蹟可以感受立體的三維陰陽圓轉運行之勢,精氣凝斂,沉穩而靈動。

楷、行書在魏晉時成熟、唐時大盛,宋時至極,開始衰落,元時筆法紊亂,到晚明筆法基本失傳。沈先生曾當北大校長,學問深湛,他精讀晉唐大家書帖真蹟照片,再對照前人學書心得,發現王羲之的平和簡靜、歐陽詢的鐵劃銀鉤,各家書法面貌儘管各不相同,但筆法是一致的。有了這個發現,沈先生不惜從新學書,勤習筆法,終於把失傳三百多年的法書筆法恢復。沈先生雖然高齡辭世,但仍沒有足夠機會向書法界清楚解釋筆法,所以叮囑王老師,一定要發揚筆法。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,王師出任第一屆學術委員,主持書法學術實務。60年代初王老師執教於上海文化部舉辦的書法講習班,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書法人才。

王老師的書法,真、草、篆、隸各體皆能,清雅脫俗,作品為中南海、各地博物館、紀念館所珍藏,多次參加國際重大書法展覽,並在新加坡舉行個人書法展覽,受到各方讚賞。

王老師後來由朵雲軒轉任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編審,以及當時每期銷量達三十八萬冊的《書法》期刊的責任編輯,編纂《中國歷代書法墨跡大觀》、《歷代法書萃英》等書法書笈、書法自學叢帖百餘種。王老師以自已歷年金石碑帖鑑賞的實際經驗,撰寫大量學術論文,整理成書出版,著名的有《增補校碑隨筆》、《碑帖鑒別常識》、《崇善樓筆記》、《帖學舉要》、《歷代碑刻外流考》等,著作太多不能盡錄,其中不少是國內外大學金石碑帖學的教材用書。又參加編纂《中國書法大辭典》、《美術辭典》、《中國書法篆刻大辭典》等大型辭書。

由於王師對太極思維與易學研究精湛,1988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思維科學研究所,聘請王老師為太極思維研究室易學源學室主任,帶領研究生深入研討太極思維、易學、道家養生等專題。

今天太極拳風行海內外,各家、派太極拳的形式不一,但內容卻是一致的,都是一個轉動的圓,以上下、左右、前後陰陽互生、互不生,陰、陽、中含三為一,不住於陰、不住於陽、亦不住於中;四正四隅正反扭環連續不停流注運轉,用意不用力,鬆空圓滿,陰陽相濟。這正反扭環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的功夫,是太極拳的核心內涵,不過太極拳與筆法的情況一樣,時至今日,太極拳的內涵可以說沒有傳下來。傳下來的,是各家各派太極拳的外形架式。幸而王宗岳的四篇拳譜:《王宗岳拳論》、《太極拳釋名》、《十三勢行工歌訣》及《打手歌》,能保留下來並廣為流傳,作為太極拳懂勁的理論指標。

太極拳依循「自然之道」運行,道即道路,道是方便行的,行道最重要。道背後有理,是為道理,行道在實踐道理,太極拳所行的是太極道理。太極拳式是名相,拳架是內容的載體,架式熟練之後,必須實踐正反扭環十三總勢的內容。愈深入實踐練習,愈能領悟內容,領悟內容反過又幫助深入實踐,成良性循環發展,以至懂勁。王壯弘老師便在深通傳統中國文化、書法、武術的基礎上,勤加鍛煉,深入實踐,從實踐深入太極拳的內容,深入再深入,練就無力打有力的「王氏水性太極拳」,以柔剋剛。1987年王老師參加國際武術聯盟在美國舉行的首屆「世界杯武術錦標大賽」,獲得「最高金杯獎」,並由當時美國副總統老喬治‧布殊簽發榮譽證書。又獲委為美國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最高名譽主席,美國加州國際武術醫科大學博士教授等。

王老師精研武術,教過散手,以儒、道、及佛學精義深入太極拳,領悟太極拳乃人體先天自然之能,是人身本來就具備的能力,學太極拳不必往外求,而在開發自已本有的能力,這是內家拳的要義。太極拳以無根之根,不起妄念,隨人而動,從人而轉,大轉小轉、正反扭環,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「王氏水性太極拳」雖然以楊式太極拳架為基礎,但著重的是性而不是式,故稱「王氏」,不稱「王式」,用「水性」來形容。至於「王氏」之命名,一方面表示以「王宗岳拳譜」內容為指導原則,另一方面王師自已亦剛好姓王,故名「王氏水性太極拳」。

王壯弘老師1987年曾遠赴美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巴拿馬、香港等地講學。又名列多本名人辭典,包括1998年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之《世界名人錄》B卷、1993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之《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》、1991中國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之《中國現代書法界名人辭典》、1991年上海出版社出版之《中國當代名人錄》等。

1989年王師移居香港後,與夫人傅小意女士深居簡出,淡泊名利,唯與少數知己及弟子探究中華文化哲理、佛學及太極拳。2008年11月,當上海書店出版社為王老師早年的《增補校碑隨筆》、《六朝墓誌檢要》、《帖學舉要》、《崇善樓筆記》、《碑帖鑒別常識》與《藝林雜談》六本重要著作結集成「崇善樓書系」,重新插圖排印出版發行之際,記錄王老師晚近數年講課的《上善若水 – 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》亦同時出版。後者分繁體與簡體兩個版本,三十多萬字較詳細的繁體字本於08年12月在香港發行,二十多萬字的簡體字本則於09年1月開始在國內出售。這兩套書出版,王師頗覺滿意,也成為老師對中國文化貢獻的最後記錄。

2007年王老師與香港眾弟子遊南蓮園池,在圓滿閣前拍了一張照片,笑容可掬,王師甚喜之,放大複印多幀,親署送同遊各弟子。2008年12月27日凌晨,王老師病逝香港九龍醫院,獨生女兒王司箴小姐居新加坡,即日飛抵香港奔喪。王師出入儒道佛學,看透世間,離世時甚為安祥,圓滿一生。王老師學生、弟子甚多,分佈上海、香港、北京、美國、英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及泰國等世界各地。

下一篇:王壯弘先生的老師